-
成都携手格芯打造FD-SOI生态圈 构建全球芯片产业新高地
在招商引资战略驱动下,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全球半导体巨头格芯与成都正式签署《FD-SOI产业生态圈行动计划》,拟投资超1亿美元构建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应用的完整生态链,标志着成都向"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一、六年规划锚定技术制高点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22FDX工艺为核心,通过建设研发中心、孵化本土企业、联合高校攻关三大路径,分阶段推进FD-SOI技术产业化。重点聚焦移动通信、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开发满足5G和人工智能需求的高性能芯片。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制程可降低功耗50%,在边缘计算场景具有显著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培育人才梯队 计划明确将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FD-SOI专项课程,设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通过举办芯片设计竞赛、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预计六年内输送超千名专业工程师。同步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研究成果向企业端转化。 三、产业链聚合效应加速显现 继投资90亿美元的12英寸晶圆项目落地后,此次生态圈建设将吸引材料、设备、设计等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已有5家国际半导体企业表达入驻意向,本土无晶圆厂企业可获得格芯22纳米工艺授权支持,显著降低研发成本。 四、双轮驱动重塑产业格局 成都通过"制造基地+生态圈"双轨模式,形成从晶圆生产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当地已规划配套产业园区,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分析指出,这种全链条发展模式有助于突破海外技术垄断,提升中国在先进制程领域的话语权。 此次合作将推动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后的第三大半导体产业极。随着生态圈建设推进,成都或将成为全球FD-SOI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策源地。
2025-08-20
-
成都云计算大数据春日盛典颁奖启新赛 天府新区产业升级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成功举办了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的春日盛典活动,通过颁奖仪式及新赛程启动,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目光,有力助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化;此次活动旨在表彰创新成果、推动产业生态建设,为四川省数字化转型注入新活力。 一、本次活动于2024年春季举行,重点回顾了四川省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近年来的进展。作为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核心区域,四川省依托天府新区等产业园区,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大赛的举办被视为推动行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前期与多个省级部门及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活动加强了产学研联动,例如在政策扶持和创新孵化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确保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颁奖环节主要聚焦于表彰大数据算法的创新应用案例。在过去的赛程中,大赛官方平台已推出多主题项目,参与者来自全国高校和科技企业,提交的方案涉及智能旅游等领域。今年,活动揭晓了优秀成果,强调其在提升服务效率和技术转化中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四川省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实际应用落地。 三、新赛程启动部分标志着活动的高潮,覆盖更多热点主题如智能城市与云计算解决方案。2024年的启动仪式上,组织方宣布了未来半年内的多个竞赛计划,预计将有更广泛的参与者加入,深化大数据与智库的联动运营模式。四川省将继续通过此类平台,支持创新实践的推广,确保产业升级有序推进。 四、战略合作的深化是本次盛典的核心亮点之一。四川省与地方行业协会建立了全方位伙伴关系,聚焦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安全等前沿领域;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活动促进了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新渠道。在产业层面,这有助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外部资金入驻天府新区。 五、产业影响部分突显了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活动结束后,四川省多个园区预计将迎来新一批科技企业的落户合作,带动就业增长和创新投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未来将通过类似盛典持续扩大合作网络,确保四川省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
2025-08-20
-
成眉石化园区创新能源合作模式 三企共建燃气公司助推区域发展
在四川省彭山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由三家能源领域重点企业联合投资的成眉石化园燃气公司正式成立。这一合作将整合中石化年16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园区能源保障能力,为成眉石化园区打造国家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提供核心支撑。 一、政企协同构建能源保障新格局 此次合作汇聚了省级能源平台、园区开发主体和专业化燃气运营企业三方优势。四川省天然气投资公司作为省级天然气调控主体,将统筹气源指标配置;成眉石化园投资公司依托地方规划主导权,确保基础设施与园区发展同步;彭山港华燃气则注入市场化运营经验。这种"政策+资本+技术"的合作模式,成为四川省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 二、资源要素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新公司运营后,将重点推进三项核心业务:建设园区高压输气管网系统,规划覆盖30平方公里石化园区;配套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实现热电联供;开发液化天然气储备调峰设施。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可满足园区内化工、新材料等企业的高品质能源需求,预计降低用能成本约15%,助力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三、绿色转型引领可持续发展 项目规划中特别强调环保指标控制,通过推广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炭消耗,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800吨、氮氧化物1900吨。同步建设的碳捕集利用示范装置,将探索化工尾气资源化利用路径。这些举措与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关于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园区的要求高度契合。 四、区域协同释放经济辐射效应 成眉石化园区作为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此次能源基础设施升级将产生多重外溢效应。向东可衔接眉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材料产业链,向西能对接成都天府新区的装备制造需求,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据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500个,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3000人以上。 此次合作标志着成眉地区在能源体制改革和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园区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更探索出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新路径,为四川省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8-20
-
成都高新区出台新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为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四川省出台《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试行)》,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与干部激励机制协同发力,明确要求严守纪律底线的同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这一政策在成都高新区引发热烈反响,被视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的关键举措。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正向激励体系,政策旨在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一、强化纪律与激励并重 树立鲜明导向 《意见》提出“惩处违纪者”与“鼓励担当者”双轨并行,要求各地在纪律刚性约束下,细化容错免责清单。成都高新区结合区域特点,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场景纳入容错适用范畴,明确因客观条件导致的探索性失误不予追责。同时,建立干部履职风险评估机制,对在改革中主动作为的干部给予绩效加分和职务晋升倾斜。 二、聚焦经济主战场 破解干部“不敢为”难题 针对部分干部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的畏难情绪,政策要求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决策周期,赋予一线干部更多资源调配权。例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允许“一事一议”突破常规限制。成都高新区还设立“改革创新奖”,对在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等领域取得突破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目前已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超千万元。 三、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激发内生动力 政策配套推出培训提升计划,组织干部赴沿海先进园区跟岗学习。成都高新区同步建立“干部服务企业积分制”,将服务成效与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试点“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干部牵头攻关技术转化难题。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该区重大项目落地效率同比提升30%以上。 四、长效化机制护航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明确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内容,防止基层在执行中“层层加码”。成都高新区探索建立“观察员”制度,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干部作风评议。下一步,该区计划推出“干部创新贷”,为具有市场前景的政务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此轮改革通过制度设计消除干部后顾之忧,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成都高新区有望成为西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为全省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2025-08-20
-
成都高新区构建先进制造业生态圈 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在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成都通过招商引资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正加速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西部经济中心,成都高新区通过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为城市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一、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集群化突破 成都高新区聚焦"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布局,已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到智能终端制造的完整生态。京东方第6代柔性屏生产线、华为鲲鹏生态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带动上下游300余家企业聚集。在新型显示领域,极米科技等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占据全球超20%的投影设备市场份额。 二、航空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发展 依托成飞集团等龙头企业,成都经开区形成航空整机、发动机、大部件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翼身整流罩等关键部件均在此研制。当地已聚集航空配套企业200余家,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总装交付的全产业链条。 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涌现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引进跨国药企研发中心21个,在研一类新药达67个。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眼底病治疗药物通过FDA临床审批,实现国产创新药出海突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形成基因治疗、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 四、产业功能区优化空间布局 成都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达4.5%。通过"一区一主业"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天府软件园、AI创新中心等专业化载体,企业入驻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 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构建"国企引领+民企创新+外资协同"的发展模式,英特尔成都工厂累计投资达22亿美元,通威太阳能建成全球最大光伏电池生产基地。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五年增长3倍,贡献了65%的发明专利授权量。 通过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成都正加速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未来将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5-08-20
-
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电子信息集群迈向世界级
四川通过招商引资持续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以成都为核心,绵阳、宜宾等多点支撑的"一核一带两走廊"空间格局加速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下,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链不断完善,成渝协同推动产业规模向2万亿目标迈进。 一、核心区域引领发展 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企业保持满产状态,产业规模居中西部首位。京东方在成都、绵阳、重庆布局的2000亿元产业集群,吸引8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柔性显示、透明显示等技术取得突破。 二、多城差异化布局 绵阳集聚2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AMOLED生产线填补技术空白。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占全省手机出口量85%,南充三环电子百亿级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内江通过21亿元新型显示项目完善产业链,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 三、成渝协同构建生态 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联合成立产业联盟和供需对接平台,注册企业超170家。两地产业规模合计突破2万亿元,在笔电芯片封装、平板电脑制造等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 四、政策体系强化支撑 四川出台《"十四五"存储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政策,设立50亿元集成电路基金带动社会投资539亿元。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企业攻关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机制加速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五、瞄准世界级目标 聚焦"芯—屏—存—软—智—网—端"体系,四川计划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通过5G网络全覆盖、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布局,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研发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5-08-20
-
成都锦江打造国际消费新引擎 18个重点项目引资116亿落地
成都锦江区通过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成功签约18个重点项目,吸引投资116亿元,标志着区域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迈入新阶段。本次签约涵盖首店经济、消费场景创新及现代服务业升级等关键领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战略蓝图引领消费升级 成都锦江区发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区行动方案》,系统规划"国际时尚首善区""国际消费创新区""国际营商环境典范区"建设路径。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四大专项行动:消费招引促进、消费动能提升、消费要素保障及消费环境优化。目标到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亿元,建成千亿级春熙路商圈,新增全球全国首店45家,国际一线品牌突破80个,形成300个以上高品质消费场景网络,构建"锦江场景汇"生态体系。 二、商圈能级加速重构 · 春熙路商圈全面升级:通过空间重构与品牌矩阵焕新,打造"熙来攘往·国际时尚"标杆场景,强化国际消费地标属性。 · 交子公园商圈重点建设:依托金融城生态基底,发展公园经济与夜间消费融合新模式。 · 攀成钢商圈加快建设:衔接东村文化创意产业带,形成文化艺术与商业消费共生体。 · 东村商圈协同发展:规划建设新型都市文旅消费目的地,完善多极化商圈格局。 三、场景创新驱动体验革命 现场首发200个国际化消费场景清单,包含数字艺术市集、跨界主题展演空间、绿色消费体验馆等创新形态。其中"国际消费场景实验室"将联动花娃科技等数据机构,建立消费浪漫指数等新评价体系。绿地蜀峰468片区作为地标性载体,将集成智慧零售、高端商务等复合功能,形成垂直城市消费新极核。 四、智库联盟赋能产业生态 成都锦江国际顶级商圈智库联盟正式成立,汇聚国际贸易研究机构、高校学术团队及国际会展集团等13家顶级智力机构。该联盟将建立常态化研究机制,在消费趋势研判、商业空间规划、国际品牌导入等领域提供战略支持,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五、签约项目构筑产业高地 本次集中签约项目呈现三大特征:首店集群效应突出,包括国际美妆亚太旗舰店、设计师集合店等品牌首入西南项目;消费场景迭代升级,落地沉浸式光影餐厅、AI健身概念馆等科技消费场景;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涵盖供应链金融中心、跨国贸易结算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其中14个项目现场完成签约仪式,总投资额116亿元的项目将分阶段实施。 六、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 成都锦江区创新推出消费场景营造"机会清单"机制,通过土地复合利用政策、消费新基建补贴等20项扶持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场景创新。针对国际品牌首店设立快速审批通道,实施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便利化改革,目标建成150个离境退税网点。仲量联行研究显示,该区域商业活力指数较上年提升32%,国际消费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成都锦江区正加速从传统消费集散地向全球消费资源聚合枢纽转型。通过场景化、国际化、数字化的三维突破,区域消费能级与产业辐射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树立实践样板。
2025-08-20
-
宜宾打造西南创新创业高地 加速建设60个众创空间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宜宾市近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众创空间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覆盖全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此次推进大会重点围绕招商引资与资源协同,明确到2017年将建成60个专业化众创空间,形成辐射西南地区的双创生态圈,为科技型企业和青年创业者提供全链条支持。 一、政策体系构建与目标规划 宜宾市出台《众创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五维资源整合"路径: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链创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运营,同时强化政府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配套。根据规划,全市将重点培育智能终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空间布局。 二、核心指标与支撑体系 在硬件建设方面,明确单个众创空间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需配备路演厅、实验室等共享设施;软件服务上要求入驻专业运营机构,提供法律、投融资等8类基础服务。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考核优秀的空间给予运营补贴,对入驻团队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科技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科创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三、高校协同与人才引育 依托宜宾大学城资源,建立"高校+园区+企业"的联合孵化模式,在12所驻宜高校设立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实践学分课程。实施"万名科技创业者培育工程",通过创业大赛、训练营等活动筛选优质项目,配套提供最高50万元的种子基金支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推出"零成本入驻"政策,已建成3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四、区域协同与品牌建设 宜宾将众创空间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框架,与多个城市建立创业项目互认机制。重点打造沿长江经济带创新创业走廊,在临港经开区、三江新区等区域建设5个核心示范点,形成"一核多极"的空间格局。定期举办长江经济带双创峰会、智能终端产业创新周等品牌活动,提升区域创新影响力。 五、考核评估与动态管理 建立季度督查、年度考核的评估机制,设置空间利用率、企业存活率等12项量化指标。对连续两年不达标的空间实行退出机制,确保资源高效配置。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众创空间28个,累计孵化企业超过8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35%,初步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
2025-08-20
-
宜宾高县退耕还林成果显著 生态经济双赢模式获认可
近年来,宜宾高县通过系统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的路径,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绿色动能。该县以八年专项建设为契机,整合农业、林业、畜牧等多部门资源,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水平。 一、专项建设实现闭环管理 作为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试点县,宜宾高县自专项建设启动以来,严格执行"规划-实施-验收"全流程管控。2015年进入收官阶段后,当地重点清理了基本口粮田、农村沼气系统、经济林补植等存量项目,确保资金使用零沉淀、建设任务零遗留。通过将项目分解至19个乡镇的具体网格,形成了"部门督导+乡镇主责+村组落实"的三级推进机制。 二、生态工程带动产业升级 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宜宾高县创新实施"林业+"融合发展策略。通过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配套发展蚕桑、特色水果等经济作物,使4822亩造林用地产生持续经济效益。养殖业方面,新建畜禽圈舍与改建蚕房相结合,既满足生态养殖规范,又提升了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统计显示,专项建设期间发展的3047亩经果林,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基础设施赋能乡村振兴 专项建设将9154亩高标准农田与1828口沼气池纳入统一规划,构建起"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宜宾高县注重与美丽乡村建设联动,通过硬化道路、完善灌溉设施等举措,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约30%。当地还建立后续管护基金,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四、长效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为避免"重建轻管"现象,宜宾高县出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办法》,明确生态林抚育、经济林轮作等标准化流程。设立专项审计小组对资金使用开展"回头看",累计核验项目412个,整改问题27项。目前,该县正将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技术规范,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通过系统实施专项建设,宜宾高县不仅完成了既定生态目标,更培育出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这种将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做法,为同类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0
-
宜宾市外专引智工作助力产业升级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近年来,宜宾市通过外专引智工作持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2014年,宜宾市外专引智项目数量与经费规模创历史新高,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聚焦战略需求优化引智布局 宜宾市紧密结合白酒酿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设计引智项目。国家级项目重点突破生物酿造工艺优化、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省级项目覆盖智能终端产业标准化建设;市级项目则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与人才培训。通过分层分类实施,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高效引智体系。 二、经费投入与成果转化双突破 2014年累计获得上级资助经费同比增幅达35%,配套资金投入较往年提升42%。资金重点投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某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引进海外专家团队,成功开发出酿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年新增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另有3个引智成果入选省级技术创新推广目录,实现技术转化率78%。 三、构建国际化人才服务生态 宜宾市建立外籍专家“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等12项专项服务。全年举办中德智能制造等国际技术对接会6场,促成17家企业与海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配套建设国际化人才公寓与医疗教育设施,外专长期驻宜人数同比增长25%。 四、长效机制赋能可持续发展 建立引智项目动态评估制度,对19个项目实行“季度督导+年度考核”。设立成果转化奖励基金,推动5个市级项目升级为省级重点计划。同步完善本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累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48场次,带动培养骨干技术人员300余名。 当前,宜宾市正以引智工作为纽带,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持续优化国际人才引进、服务与成果落地全链条,为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科创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2025-08-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